继4月13日,青花郎事业部调整减少经销商配额的通知后,行业传出了红花郎断货的消息。
今日,白酒行业消费观察家蔡学飞发布《红花郎断货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文中透露“前几天,河南地区放出消息,说是河南市场的红花郎卖断货了”,消息不胫而走,目前已开始在业内人士圈层引发起各种讨论。
但如蔡学飞所言,白酒产品,尤其是次高端、高端产品的“断货说”在业内都不罕见,甚至有可能存在“渠道之间的倒来倒去,商户之间炒来炒去,最终把部分酱酒价格炒上天也不是啥新闻,断货更没啥好稀奇的”,但这次激发他长文感慨分析——是因为红花郎真的是因市场需求过大,卖断货了!
酱酒热的风口下,消费市场热度飙升
作为诞生多年,在酱酒市场始终占据次高端“国民级酱酒产品”地位的红花郎,在酱酒热的潮流中,似乎本应该出现这个现象。
日前贵州白酒产业的讨论会议中也提到了酱酒热的趋势,谈及酱香白酒的跨越式增长——虽然目前市场份额还是以浓香型白酒为主,但对于酱香型白酒的讨论,却屡屡见诸媒体报道,频率之高也让大众对酱酒热有明显感知;
新京报在近日的行业报道中引用数据表示,“酱香型白酒”与“浓香型白酒”在百度指数上搜索可以看到,近半年来,酱香型白酒的搜索指数平均值达到799,而浓香型白酒的搜索指数为427。
酱酒的热度可见一斑,在普通消费者层面感受到最为直观——相比于之前更加关注酱酒产品,更多人喜欢购买酱酒产品,追捧之下是烟酒行、商超短期断货,实属正常。
郎酒的长期主义,严控销量也要促成酱酒极致品质
几天前,四川古蔺郎酒销售有限公司下发《关于青花郎事业部4、5月发货配额及调减部分经销商计划的通知》,文件表示对二季度53度青花郎、53度红花郎(15)、53度红花郎(10)计划与配额进行调整:
一、4月按审定发货配额严格执行,5月发货配额按4月的发货配额减半执行,不接受配额外发货申请。
根据市场工作综合推进情况井评估,对32家经销商调减年度合同计划,其中9家调减年度计划的30%,23家调减年度计划的50%。
该调整通知在下达时并未引发业内太大震动,熟悉郎酒的人几乎都可预测到这一趋势:
上个月,郎酒旗下青花郎宣布定位升级,以对标世界级美酒的“庄园酱酒”的全新定位,向着酱酒的极致品质追求出发。
与之相随的,是会议上郎酒再次强调,要提升老酒存储量,继而保证给酱酒产品足够的储存时间,确保产品的品质更高;在酱酒储量优先的情况下,对应的依然是扩产能,但慢销售方式,严控制酱酒的年销量。
严控的程度如何?
去年公开数据,郎酒的老酒储藏量达13万吨(以53%vol折算),2020年吴家沟生态酿酒区启用,未来几年内,郎酒的酱酒原酒产量将达到5万吨/年;
但在销量及控制方面,根据其规划,2020年郎酒酱酒销量达1万吨,未来几年,在此基础上每年增加的销售量不超过一千吨,这个额度包括青花郎、红运郎主力高端产品,超高端的奢藏产品,以及红花郎的次高端产品。
所以蔡学飞分析感慨,红花郎断货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整个赤水河产区的产能危机已经由高端市场向次高端市场传递。
具体表现在郎酒企业层面,郎酒坚持实行“快生产、快储备、慢销售”,为确保出厂产品品质,一方面在加大产能提升的同时,一方面又将增加的产能更多的转换成了老酒的储备,加之每年对青花郎与红花郎都实行限量供应,随着市场端对青花郎需求的迅猛发展,红花郎产能不足的问题愈发凸显!
但同时,“红花郎的断货反映出的现象绝对不仅仅是郎酒的热销,其背后是中国酱酒目前呈现出自上而下的价值传导开始真正重塑中国酒业消费格局,背后意味着中国酒类消费价值化表达时代的到来。”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