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热评 >

新冠第二波 具体情况如何? 每日讯息

2023-04-26 04:07:31 来源:互联网

近日,部分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出抗原阳性的照片,称自己“二阳”了。同时,一些地区出现新增的XBB.1.16变异株病例。话题#新冠第二波#也冲上了微博热搜第一。

一些人对此颇为担忧“五一”假期将至,是否会加速大规模的二次感染?还要不要打疫苗?针对这些问题,多位专家进行回应二次感染来了?专家:近期检出阳性主要是首次感染据解放日报报道,记者从部分医疗机构获悉,近日新冠感染者检出确实有所增加,。


(相关资料图)

但以上一波未感染人群为主这一情况在中山医院也有所体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表示,近日检出阳性感染者主要是首次感染,“二阳”感染者很少这可能与上一波高峰时感染者体内仍有抗体有关但从欧美国家经验来看,。

二次感染仍有发生概率,约为3%至30%记者同时查阅到:丹麦此前一项纳入7000人的研究分析奥密克戎易导致二次感染中,女性、年轻人、医务工作者是高危群体从目前近期增加的首次感染者来看,多数属于轻型,主要表现为发热;进展为肺炎的病人较少见。

那么,万一“二阳”会否症状更重?胡必杰解释,毒株并未改变,距离上一波感染高峰也不到6个月,二次感染抗体仍有“残存”,原则上“二阳”感染会比首次感染更轻,不必过于担心新增变异株会引发第二波疫情?日前,中国疾控中心发布最新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监测结果显示,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4月20日,。

我国共监测到42例XBB.1.16变异株新增变异株是否会导致二次感染?对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表示,XBB.1.16变异株相较之前的毒株多了一些变异位点,从而导致。

其免疫逃逸能力、传染性更强“但对于已经在去年12月、今年1月感染过的人群,其体内抗体还处在较高水平,所以目前来看二次感染的风险较小”“但距离上次感染已经超过半年时间左右的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这部分人群抵抗力下降得会更快,发生二次感染的风险也会增加,尤其是面对XBB.1.16这种免疫逃逸能力强的毒株。

”李侗曾补充说,但是引起第二波疫情的可能性还是很小新毒株容易引发结膜炎?“有观点称近期结膜炎患者增加了,但实际上,此前原始毒株和其他奥密克戎毒株的感染者也有出现过结膜炎症状,因此论证上述观点还需要更多数据支持。

”他表示,目前,XBB.1.16在症状上与此前发现的毒株特点差异不大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称,最近国内刚发现已经传入的XBB.1.16毒株是BA.2衍生的毒株,致病性没有明显提高,无需过度担心。

从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新冠疫情趋势来看,未来因XBB.1.16引起疫情在局部或全球大规模暴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五一”假期,大规模的人员流动会带来疫情高峰吗?天气转暖,周围戴口罩的人数逐渐减少假期在即,亲友聚会与出行人数逐渐增多。

这又是否会加速二次感染,带来疫情高峰?“确实会增加感染风险”李侗曾直言,但主要还是针对此前没有感染过或没有接种过疫苗的人群来说李侗曾表示,这部分人群保护能力较差,“五一”出行期间感染风险较高,呼吁这类人群在“五一”出行时做好个人防护。

金冬雁表示,“五一”假期人员流动的增加最多造成疫情的小幅上升,国内目前不存在新冠大规模流行的土壤或条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传染病研究所副所长李锋表示,免疫力低下、过度劳累以及有基础疾病的人,容易二次感染新冠。

不过,现在离上次感染高峰仅过去四个多月,很多人还有较强的免疫力因此他认为短期内不会出现大规模感染的情况还需要接种新冠疫苗吗?4月1日,钟南山院士在2023年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呼吸病学专委会学术年会上也强调称,。

预防新冠再感染,疫苗是关键,面对可能到来的第二波新冠感染高峰,疫苗接种可以“保持人群对新冠感染的高免疫性”张文宏也建议脆弱人群在6个月以后再次接种疫苗他表示,6个月后如果再打疫苗,抗体水平就又开始变高,从而防止感染。

抗体水平调高以后,免疫系统更加容易重新被唤醒,从而显著降低感染风险“五一”假期很多人即将踏上旅程,应注意什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周新教授提醒,假期人员出行、聚集活动增加,不必过于担忧,但对于免疫力低下人群——尤其

老人和小孩仍然要注意防护,在人多密闭的场所要戴好口罩、及时洗手;若出现发热症状,要首先考虑病毒感染的可能,及时前往医院发热门诊进行核酸/抗原检测,确认感染的是流感、新冠还是其他病毒,对症用药如何加强防护?

做好这三个方面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防护:一是在密闭的公共场所,比如飞机、地铁、长途车等场所,戴好口罩坚持勤洗手等卫生习惯二是对于医护人员、特殊人群(教师等),还有未全程接种疫苗的人,尤其是在一轮感染高峰中没有测出来被感染的,要做好疫苗接种。

三是药品方面,临床研判这次不会再出现大规模感染高峰,医院储备的药品能满足大家就医需要,建议个人不用囤积药品,有症状到医院开药即可李侗曾认为,药物储备主要是医疗机构需要考虑的问题,在家庭层面,备上一些常用的解热镇痛、祛痰镇咳药、感冒类药物即可。

储量也按照日常需求,不必大量储备同时,大家也要明确,无论是中草药还是西药,都没有预防作用,只在有症状时可以治疗、缓解(来源:人民网、中国新闻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人民日报客户端、央视新闻、南方日报等)

(声明:“中原盾”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 又监测到新的变异株!中疾控最新通报◆ 警惕!近期频发,已致多人身亡!◆ 新冠变种XBB.1.16已进入我国,专家提醒→

举报/反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