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目前不少中小学存在心理健康教师配备不足、心理健康教师由行政人员或德育教师兼任、缺少统一的课程教学标准和教材、心理健康课程被占用等情况,导致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影响。受访专家建议进一步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通过配齐配强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大力提升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水平,增强职业发展的支持和保障等,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引发关注,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部署做好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各地各部门也采取相应举措跟进,比如招聘一定数量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开通心理健康热线,开展毕业班学生考前辅导……但从近年来的实际运行情况看,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改教其他学科成为普遍现象。因此,改变“专人不专用”现象,必须多管齐下、多措并举。
强化思想认识。实践证明,认识不到位,行动必定受阻。教育主管部门可通过召开会议、过程监管、活动助推等形式,及时传达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的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文件,不断强化学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突出位置,杜绝心理健康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现象。
明确任教规定。要求具体,规定明确,才能保证执行效果。教育主管部门要及时组织专家学者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顶层设计,精心编写心理健康教育读本供一线心理健康教师使用。同时,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比如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资质的教师必须任教心理健康教育课,并明确规定周课时,还要对教学任务完成效果、教学效果等作出规定。
完善发展通道。从师资、教材、课程、认识等方面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因此,要重点解决心理健康教师的地位待遇及专业发展通道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被确定为独立课程,并纳入正常课堂教学体系,应该将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发展统一到学科专业发展序列,与其他学科教师享有同等评先评优权利,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健全考核机制。没有考核跟进,就没有效果保证。教育主管部门一方面要对区域学校加强监管,尽最大可能分期分批配齐心理健康教师,开齐开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另一方面,要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过程监管力度,通过检查、竞赛、活动等形式,检验区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情况及效果,必要时可将考核评价结果与学校教师评先评优挂钩,激励学校教师切实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改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专人不专用”现状需要一定时间,相关部门要基于中小学存在的实际困难统筹安排,实事求是地解决,切忌走过场。只有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持续推进,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才能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功能。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教学研究室)
《中国教师报》2023年07月05日第3版
作者:王必闩
关键词: